这半年,除了零零碎碎地看些书之外,思维像枯竭了的河水,竟然写不出一篇让自己满意和感动的文章了。
下午,在电脑前坐了良久,写出来的文章仍然感觉少了点什么,只得安置它静静地躺在文件夹里。
有时候,偶有灵感闪现,却如流星划过天际,还不等我理清思绪,刚才那几个在头脑里欢心跳跃呼之欲出的词语和句子,却如调皮的孩子在我提笔或敲键盘时,忽然间躲了起来,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努力追寻它的足迹,捕捉它的影子,可是笔下的文字却早已乱了言语,错了意境,而显得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独留空洞、乏味和造作。
和好友聊天,问及没有灵感怎么办?答曰:“等!”
可是,等,总归是被动的。“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灵感不来,我自去找它。于是,捧起书本,在余华老师的笔下,感受到了多灾多难的福贵的悲惨命运和不向苦难低头的可贵精神;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步伐进行了一次有深度的文化苦旅之行;伴着池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走进神秘的大兴安岭,体会到了鄂温克家族的百年兴衰、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感受到了弱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引发了人与自然,人与文明的相关思考;读作家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了解了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外加一分痞气的丁元英,给思想开了一扇窗,开始思考和觉悟;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用心品味大师奇妙而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灵感不仅得从书籍里寻找,还得从现实生活里寻觅。春天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杨柳依依,池草青青,万物可爱。走出家门,去赏花,去踏青,去发现,去迎接,去畅想。去感受春天万物生长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去体验万物可期的美好。去播种一粒种子,树立一种信仰,坚定一种信念,饱含一种期待。
夏天来了,用双手捧起明媚的阳光,洒向马路两旁的大树,让它们投下斑驳的影子,用一只手搭在额头上,从树荫间仰望那彩色的阳光,顺手编织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再缀上几片绿叶做装饰。灵感不来,我就给它营造意境。
登高远眺,远处高楼林立,如雨后春笋,环顾四周,是绿树、红墙、各种无名的花儿,而我,站在高处,等风来。
夜晚,月亮穿过丝丝缕缕的薄云,越升越高,远处成团成团拥挤在一起的云朵,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浩瀚天际又如无垠的大海,一朵朵云又如大海上掀起的朵朵浪花,我似乎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从远处飘来,那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高昂的乐曲,在我心中勾勒了一幅海上月升图。慢慢地,云朵渐渐散去,茫茫天际只剩月亮孤单单地悬挂在那里,明亮而耀眼,孤单而清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酌酒吟诗,以月和影为伴,在孤寂中自得其乐,而创造出千古名句。又一个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宋代诗人苏轼通宵痛饮,望月抒怀,趁着酒兴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传世之作。
而我,在月下独坐,等风来,期待明月、清风,与我同坐。
本文于2023年5月22日首发于《大河文学》 作者:常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