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的“蜀”即为蚕,而丝绸正是由蚕丝纺织而成,巴蜀与丝绸的渊源可见一斑。中国丝绸要追溯到黄帝时期,其发明者,是黄帝的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不少专家认为,西陵就在四川绵阳的盐亭县。也就是说,中国丝绸的发源地,就是四川。此外,四川成都还是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
嫘祖部落在绵阳盐亭
嫘祖是西陵古国国王之女,这个聪慧的女子,发现蚕虫吃了桑叶后会吐丝,而这些丝可以用来织布做衣服。后来,她成为族长,带领全族人养蚕缫丝、织布,从此,人们脱下了兽皮和草木,开始了衣饰文明。
西陵在哪里?直到现在,业界也未达成共识。湖北的宜昌、武汉,四川的盐亭、茂县,河南的荥阳等,西陵之说不下十处。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研究中心教授段渝经多方考证认为,西陵应在四川绵阳的盐亭县。“盐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的丘陵地区,这里的气候十分适合蚕桑生长,且有古桑树化石为证。”段渝说。史书《禹贡》中的“东陵”,经考证为岳阳,是在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等山系之东的低丘地区,“西陵与东陵相对应,就应该在这些山系之西的低丘地区,盐亭刚好符合。”
后来,黄帝娶嫘祖为妻,他们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段渝认为,正是因为嫘祖,原本驯养桑蚕的蜀山氏开始饲养家蚕,之后,蜀山氏改名为蚕丛氏,并教民养蚕。随着蚕丛氏南迁至成都平原,蚕桑、丝绸就这样在成都平原上发展起来了。
古代女子采桑时是怎样一番场景?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基建中出土了一把战国时期的铜壶,其上面有一组采桑图。桑树丛中,十余个穿着长裙的妇女,有的站在树下用长钩来钩桑叶,有的直接上树采摘,还有负责搬运的、击鼓跳舞助兴的,十分热闹。
汉代已能织出繁密花纹
除了传说和史书记载,四川在丝绸界的“地位”还有实物为证——如今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蜀锦,从战国时就被作为贵重礼物送到国外。在丝绸织品中,价值最高的就是锦了。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一尊260厘米高的青铜立人大雕像,身着三重衣衫,胸襟和后背处有异形龙纹和其他纹饰。“这些起伏不平的花纹肯定是绣上去的。”段渝也由此推测,有着“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美誉的蜀锦在商代就已经出现。
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蜀锦在成都成为了发达的产业。秦灭蜀后,专门在成都设立了锦官,并建立了锦官城来保护蜀锦。“锦官城的位置,应该就是如今的簇桥附近。”段渝说。
蜀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战国时期的蜀锦,出现了相对而立的羊、鹿等花纹。“这是从伊朗传来的。”段渝说。而在南北朝之后,为了让提花更容易些,蜀锦的织法从原本的纬锦变为经锦,并在织的过程中,加入了金线,更加精致、华贵。
汉代扬雄在其《蜀都赋》中用“尔乃其人、自造奇锦”来赞叹蜀锦。究竟有多“奇”?可从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附近出土的4部汉代天回织机模型窥见一斑。根据彩绘木俑与真人的比例,考古人员测算出,当时的织机长3米多,宽和高分别有两米多,而且其中一台织机上,综框数量达四五个之多,“织机有2个综就可以织平纹,有3个综就可以织斜纹,综越多,能织的纹饰就越复杂。一台织机上有四五个综机,说明当时技术已很发达,已能织出繁密的花纹。”
诸葛亮以蜀锦换军粮马匹
段渝介绍,新疆出土了很多蜀锦,从战国、汉代一直到唐、五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疆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汉代蜀锦“五星出东方中国锦”。虽然时隔千年,这块五重平纹经锦依旧光彩耀人。
为何新疆出土这么多蜀锦,而作为生产地的成都却没有发现呢?段渝说,西汉时,官方开辟的北方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通过新疆抵达中亚、欧洲。作为一种贵重的礼物与货物,蜀锦通过这条商道输至西域、中亚、西亚地区。而在此之前,早在商代中晚期,南方丝绸之路已初步开通,也就是说,蜀锦早就通过云南销往滇缅、印度和波斯等地。“不过,由于西南地区气候潮湿,土壤呈酸性,因此,蜀锦在成都、云南等地难以保存,因此,现在看到的蜀锦多出现在气候干燥的新疆。”
除了被视为重要的外交礼物与外销货物,蜀锦的价值甚至一度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
三国时期,国力最弱小的蜀国,如何解决日常军费开支?除了移民耕种外,精明的诸葛亮敏锐地发现了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在建兴初年,他就下达《言锦教》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用蜀锦与魏换马,与吴换粮,以蜀锦的销售利润充作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