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嫘祖陵墓 王堂甲 摄
盐亭高灯镇嫘祖 王堂甲 摄
盐亭独特的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动舞蚕龙 王勇 摄
绵阳市盐亭县山林葱茏,有多处遗迹和古地名与嫘祖相关。前不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到此进行“丝绸之路”课题调研,提出盐亭应该纳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中。
四川北部的一座县城,与丝绸之路有何关系?而嫘祖,史料记载中的黄帝正妃,又与盐亭、丝绸有何渊源?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段渝的最新研究,揭开了史籍记载中的远古谜团。
揭秘一 西陵之址应满足6个条件
《史记·五帝本纪》等史料记载,“西陵氏之女为嫘祖”。翻检史书,称为“西陵”的地方不下四五处。那么,西陵究竟在哪里?哪处西陵才是嫘祖的故乡?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湖北宜昌、黄冈、浠水,四川茂县、盐亭,历史上都曾有“西陵”之名。时至今日,宜昌等地还有祭祀嫘祖的传统。在段渝看来,西陵氏之国是黄帝时代古国,要确定其地址,需要同时满足6个条件:时代、地理、方位、流域、近邻和民俗。据他考证,只有盐亭才符合。
段渝告诉记者,盐亭是四川盆地北缘的丘陵地区,气候极适合于蚕桑。这里出土了古桑树化石和石斧,表明史前时代已是宜于农桑之地。盐亭北边发现了边堆山、张家坡、邓家坪等一系列相当于龙山时代的考古遗址,表明其农桑文化属于黄帝时代。
从地理条件看,史书《禹贡》中记载的东陵,通过考证已确定在岳阳,是在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等山系之东的低丘地区。“那么西陵就应该在这些山系之西的低丘地区,东西二陵才能呼应。盐亭恰恰具备这个条件。”段渝说。
在盐亭境内,还出土了数件三星堆古蜀文明独有的石璧。段渝认为,如果不是两地在龙山时代有文化交流,如果不是盐亭之地对于古蜀文明有着特殊意义,那么古蜀王室绝不可能在其地以石璧举行盛大的祭天典礼。
实际上,据盐亭县嫘祖文化研究会初步统计,在盐亭有多处遗迹和古地名与嫘祖相关,如嫘祖山、嫘祖坪、嫘祖穴、嫘祖井、嫘轩宫、嫘轩殿、嫘祖墓、嫘宫山、西陵寺等,而祭祀嫘祖的庙宇达上百处之多。在《四川通志》等史料中,也记载当地自古有春日游蚕丝山、以祈蚕丝的习俗。
“应该说,唐人对于嫘祖故里在盐亭已有清楚的认识。”段渝说,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在唐开元年间所题《嫘祖圣地》碑文对此即有明确记载。只是由于历代史地之书对于西陵国之地略而不载,才引发了后人争论。
揭秘二 中国丝绸起源巴蜀
出土于成都交通巷的一件西周早期的蜀式青铜戈,内部纹饰图案以一身作屈曲蠕动状的家蚕为中心,四周分布一圈小圆点,象征蚕沙或桑叶,左侧横一桑树,蚕上部有表示伐桑所用的斧形工具符号,表现出古蜀蚕桑业的兴旺发达。
四川蚕桑丝绸起源于何时?在段渝看来,早在黄帝时代,通过嫘祖氏族与岷江上游蜀山氏的结合,促成了蜀山氏从饲养桑蚕到饲养家蚕的重大历史性转变,从而引发了巴蜀丝绸的起源和演进。
“蜀山氏是指驯养桑蚕并利用桑蚕丝作为纺织原料的族群。”段渝说,史料记载,黄帝、嫘祖的儿子昌意便娶的蜀山氏女为妻,娶妻时嫘祖曾亲临蜀山之地。“有可能,嫘祖到了蜀山后,促使蜀山氏从驯养桑蚕向饲养家蚕转变。”
段渝还找到了另一证据。自从昌意娶蜀山氏女之后,蜀山氏的名称就不再见称于世,而为蚕丛氏这个名称所取代,在蜀山氏原来所居的区域(今茂县叠溪),也成为蚕丛氏的发祥兴起之地。随后,蚕丛氏从蜀山南迁成都平原,蚕桑、丝绸文化也一同传播开来,推动了蜀中蚕桑和丝绸业的兴起。
据考证,蚕丛氏在所过之地“教民养蚕”,自古遗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等古地名。成都有“蚕市”,又有“蜀王蚕丛氏祠,今呼为青衣神”。“这些都反映了成都平原蚕桑、丝绸的兴起是随蚕丛氏而来的。”段渝说。
后来,随着黄帝东征,嫘祖东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将蚕桑、丝绸传播开来。“在嫘祖东迁中原以前,黄河流域地区没有蚕桑、丝绸的任何记载。”段渝说,目前的考古记录上,这些地区也没有发现这一时代的蚕桑、丝绸材料。如果把黄帝族系的分布地区与《禹贡》所载丝绸产地对照,就会发现黄帝族系分布之地出产家蚕丝。可见,中原地区蚕桑、丝绸有无,与是否是黄帝、嫘祖后代大有关系。这从侧面证明了巴蜀是中国丝绸早期起源地。
揭秘三 巴蜀丝绸最远至地中海文明区
考古证明,沿南方、北方以及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和欧洲地中海文明区的中国丝绸,都是蜀地所产丝绸,并引起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一尊青铜大立人像,身着内外三重衣衫,外衣长及小腿,胸襟和后背有异形龙纹和各种花纹。学术界认为,青铜大立人像头戴的花冠,身着的长襟衣服上所饰的有起有伏的各种花纹,表明其冠、服为蜀锦和蜀绣;陕西宝鸡附近发现的西周前期弓鱼氏墓葬内,出土了丝织品辫痕和大量丝织品实物,丝织品有斜纹显花的菱形图案的绮,有用辫绣针法织成的刺绣,其实就是巴蜀丝绸和蜀绣;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织锦和刺绣,据专家研究,均属古代蜀国的产品,并与四川炉霍卡莎石棺葬内发现的织品相似……
这些考古实证,无不在表明巴蜀丝绸走出去的脚步。由于巴蜀丝绸质量优良,产量亦大,所以从很早起就输送到印度和西方,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段渝告诉记者,三星堆出土大量仿海洋生物青铜雕像和产于印度洋北部地区的齿贝,证明了早在商代中晚期,南方丝绸之路已初步开通,是巴蜀丝绸输往南亚、中亚并进一步输往西方的最早线路。印度所最早知道的中国,梵语名称作Cina,中译为支那,或脂那、至那等,就是古代成都的对音或转生语,其出现年代至迟在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公元前4世纪脱烈美《地志》书中,提到一个产丝之国叫Seres,中译赛力斯,据研究,Seres便是古代蜀国的音译,在古希腊语里叫做丝国。这表明,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巴蜀丝绸已经远销西方。
此次,曹保明到盐亭进行课题调研,认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就需要找到丝绸起源于哪里。西方人曾经认为丝绸是长在树上的,因此更需要让人了解丝绸的历史,了解嫘祖对丝绸起源所作的贡献。盐亭作为嫘祖故里,也是丝绸文明的发祥地,应该纳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