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寒手涩丝脆断
此句出自王建的乐府诗《当窗织》。这首诗通过对贫家女当窗而织的情景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广大贫困妇女的深切同情。
贫苦人家的女了辛辛苦苦地在织造,是却“贫家女为富家织”,而且“父母隔墙不得力”,父母虽然只隔着堵墙,却不能助女儿一臂之力。在织造的过程中是“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由丁天气寒丝的水冰冷寒冽,双手冻得不灵便了,丝绒也变得脆而易断,续来续去弄得人,心烦意乱。尽管这样,还是烦上添乱,“草虫促促机下啼”。因为蟋蚌的叫声与织布机的机器声极为相似,因而古时称“蟋蟀”为“促织”或“趋织”。蟋蟀唧唧的叫着,仿佛催促织妇加快速度 ,因而在蟋蟀的催促下“两日催成一匹半 。织造的生活是相当辛苦的,天寒了,也许富贵家的贵妇人们围坐在炉火旁享受荣华富贵,闲得发愁;贫家女却用皴裂的双手为他们浸丝织纫;夜深了,贵妇人们早已躺进套有绸被面的温暖被窝里,贫家女却正在甩冻僵的双手去续那些似乎永远也续不完的断丝头。贫家女辛辛苦苦织下的布匹,她们却无权享受一点。在唐代,上缴丝绸布匹和上缴的粮食一样,是官府规定的。所以她们是“输官上头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织出来的衣料除了上缴给官府,余下的一点点零星的料子,已不足以给婆婆做件衣服,更谈不上自己做了。本来贫家女最瞧不起“青楼娼”,靠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来换取“衣盈箱”,然而今日却羡慕她们“十指不动衣盈箱”。
贵妇人坐享其成,穿着贫女做成的绫罗绸缎,而贫家女却终日辛劳。织出的丝绸不计其数,连一件普通的衣服都不能为自己添加,其对比是何等的鲜明。
——妾有罗衣裳
“妾有罗衣裳”此句出自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诗中借罗衣喻人,暗示出女主人公宫廷生活的凄凉与悲哀。
女主人公可能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裳,于是自己就深切地感叹到“妾有罗衣裳”。“罗衣”是以罗制成的轻衫,是唐代女子普遍穿着的服饰。罗衣,牵惹起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不禁开始了诗中的感叹:“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在封建社会,如果哪个宫女能够博得君王的晌欢心,就会得到君王所赐的衣物。从这句话,我们可知这件罗衣是君王赐予她的,想来,这件罗衣曾伴随过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穿着它也曾在君王面前儿多歌舞。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年华的流逝,渐渐失去君王的宠爱,而罗衣也不能再穿,被长久地搁置在箱中,直到君王故去。
“妾有罗衣裳”,表面上看是女主人公面对罗衣的感叹,其实,更可叹的不正是女主人公把大好的时光都白白地消逝在无尽的等待与期盼之中了吗?
——莲鬓荆钗世所稀 布裙犹是嫁时衣
“莲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这是唐代女子鸦葛儿的一首名为《怀良人》的诗。
读罢这首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贫妇的画像:她鬓云散乱,头上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身上穿着当年出嫁时所穿的布裙,白天在地里辛勤耕种,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却在牵挂与忧虑中无法入眠。妇人每日在辛;勤地劳作着,尽管“胡麻好种”,却“无人种”为什么呢?因为夫君“正是归时底不归”,戎边的丈夫应该回家,却还没有回来。
诗中的胡麻便是现在的芝麻。传说,种芝麻时如果夫妇双手同种,则芝麻可以倍收。想到芝麻结籽的多少,与种时夫妇的合作人有关系,如此就难怪芝麻能入诗了。读了鸦葛儿的诗句,它在我的眼里变得特别起来,已经成了有情之物。芝麻虽小,在爱情上,却可与攻瑰一较短长。
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觉到女主人公对亲人的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要不她怎会“布裙犹是嫁时寝”呢?这出嫁时穿的裙定承载着夫君对她的爱,对她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