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起源: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的丝织技术最少应该出现在5500年的新时期时代,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养蚕则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
发展: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
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丝织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
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又争得了在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蚕桑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的出现使养蚕织绸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手工业门类。丝绸的兴盛则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给中国古代民俗、习惯以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丝绸对中国汉字及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人类历史上,因丝绸贸易而兴起的东西方人民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对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丝绸特性与分类:
丝绸特性:
第一,舒适感。丝绸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表面光滑,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为最低的。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H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由于这种性能,使真丝织品更适合于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因此,人们都把丝绸服装作为必备的夏装之一。
第三,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及良好的保暖性。丝绸是由多孔隙纤维结构构成,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这些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四,吸音、吸尘、耐热性。因其具有较高的空隙率,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五,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
丝绸分类:
一、按商业经营习惯丝绸可分为以下七类:
真丝绸类——指以桑蚕丝为原料的各种丝织物。
合纤绸类——指以锦纶、涤纶长丝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丝织物。
绢丝绸类——指以绢丝、紬丝为原料的各种丝织物。柞蚕丝绸类——指以柞蚕丝为原料的各种丝织物。
人造丝绸类——指以粘胶长丝、醋酯长丝、铜氨长丝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丝织物。
交织绸类——指以不同种类的原料编制的丝分别作经纬交织而成的各种丝织物。
被面类——指专用作被面的特制丝织物。
二、按织物结构形态分类:按照丝织物的组织结构、织制工艺及丝织物的质地和外观,可分为绡、纺、绉、绸、缎、锦、绢、绫、纱、罗、绨、葛、绒、呢等十四大类。
丝绸鉴别:
鉴别真丝绸的简便方法:
1.眼观。看面料光泽是否柔和明亮,色泽是否鲜明匀称,有无色差、色档、色花。表面有无毛丝夹起,有无断经、缺纬等疵病。
2.手摸。手感是否柔软糯滑,手抚绸面时有无拉手感。如无上述感觉,则不是真丝绸。
3.摩擦。比较干燥的真丝绸,互相摩擦时会发出清脆的声响,俗称丝鸣。如无丝鸣现象,则是化纤绸而不是真丝绸。
4.燃烧。从面料断边抽取一束丝纱,用火柴点燃。真丝绸燃烧缓慢,先是卷缩成一团,散发出类似烧毛发或禽毛的气味。燃烧后成黑褐色小球状,手触即碎成粉末状。丝束离开火焰后,即停止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