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
在中国古代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美丽传说。马头娘、马鸣王菩萨、西陵氏嫘祖(亦作“雷祖”、“累祖”)……这些都是被当作蚕业始祖祭祀崇拜的蚕神。其中,嫘祖始创养蚕治丝的传说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官方祭祀的蚕神。
西陵是远古时代四川地区的一个部落,部落首领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嫘祖,长大后嫁给了中华人文的始祖——黄帝,并生了两个儿子,名叫玄嚣和昌意。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讲的就是这位黄帝的元妃。
传说当时西陵一带是一片浓郁的桑林,人们还不会织布、做衣,夏天在身上缠上树叶,冬天就披着兽皮。嫘祖为了让人们穿得更好,开始用草皮,继而用树皮捻线,后来发现桑树上的野生蚕吐出的丝又细又结实,便开始在家养蚕。她把蚕茧煮熟后套在木棍上,用手撕着捻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线叫做丝(撕)线。后来她受到蜘蛛网的启发,把蚕丝织成绸,又从河里的梭鱼那里得到启示,做成缠丝的工具——梭子。接着,嫘祖把这种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方法教给人们,大家终于可以穿上用丝绸做的衣服,结束了以树叶兽皮为衣的时代,蚕丝业也逐渐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
嫘祖始蚕之说,初见于南宋代罗泌《路史•后记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又见于元代张履祥《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后来,人们为了感念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的功德,将她奉为“先蚕”,即蚕丝业的始祖神,民间也尊称她为“蚕神”,或“行神”、“嫘姑”、“丝姑”、“蚕姑娘”等等,对她无限崇拜,甚至韩国、朝鲜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对嫘祖的祭祀活动。而在中国古代,嫘祖始创养蚕织绸的传说受到皇家和官府的认可,她成为官方指定的蚕业始祖。早在北齐、北周时期,京城开始建有专门的蚕室和先蚕坛,每年春天,皇后都要率领贵妇们祭祀西陵氏嫘祖和黄帝,称为“亲蚕礼”。《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女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此后,亲蚕礼成了皇后们的必修功课,皇后们身穿特制的亲蚕服装,不仅要举行祭祀仪式,还要亲手采摘桑叶。亲蚕礼和皇帝的亲耕礼一样,成为劝导臣民进行农耕织绸生产的一项重要活动,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大重视。清朝乾隆皇帝还曾经命令著名的宫廷画师郎世宁等人画了一幅《皇后亲蚕图》的长卷,用来纪念孝贤皇后富察氏为天下织妇作出的榜样。
与嫘祖被官方所认可不同,民间将蚕丝起源归功于一位叫马头娘的女子。马头娘的故事就是许多学者所称的“蚕马故事”,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蚕马故事流传很广,历代均有记载,至今在四川、江南等蚕桑生产地区我们都还能听到不同的版本,但是情节大同小异,都有马、女、蚕三个基本要素,基本上都遵循着父出不归或有难——女欲见父而许诺婚约——马迎父归——父毁约杀马——马皮裹女而去——女化为蚕的模式,而在细节上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
事实上,马、女、蚕三者之间的关系早已形成。战国时期的荀子曾有《蚕赋》描述了蚕的形象:“有物于此,蠡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就是说蚕的头时而昂起,颇似马首,而蚕身柔软,又像女性。
蚕马故事在民间受到追捧,人们把故事中的女子尊奉为“蚕神”,看作是蚕丝业的始祖,又因为她的头形状如马,叫她做“马头娘”或者“马头神”,也有人亲切地称她为“蚕花娘娘”。再后来,因为有人认为马头神的样子不好看,就塑造了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的形象,被后人放在庙里供奉,称作“马鸣王菩萨”。在民间,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对“马头娘”崇拜极盛,蚕农们为她建了专门的蚕花殿,年年蚕事前后,祭祀不断,以祈求养蚕业能有个好收成。
参考资料:
徐德明主编《丝绸文化100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徐德明主编《中华丝绸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本文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