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连忘返的鲁绣艺术

2023年02月13日 10:08  点击:[]

/


/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也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鲁绣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经兴起,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时兴盛,至汉时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

之后,鲁绣从古代帝王公卿的章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邹县1350年李裕庵墓葬中的绣裙、袖边、鞋面采用的山东传统“衣线绣”所表现出的图案苍劲粗犷、质地坚实牢固;还有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明代作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其用色鲜明、针法豪放、朴实健美,都向世人展示出鲁绣绣饰鲜明而不脱离实用的民间艺术风格。唐代以后,我国北方连年战乱,大量织绣工人迁移南方,鲁绣便逐渐衰退,取而代之的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刺绣厂最早在济南成立广招民间的刺绣艺人和能手,她们在原本民间鲁绣的基础上融会了“苏绣”、“湘绣”的优点而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朴素大方、工整秀丽的艺术特色。老艺人王玉珍的一件机绣作品《菩萨受经图》在1956年“全国刺绣会议”上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她在原有的针法基础上演变出近百种针法,对丰富我国刺绣艺术宝库和推动我国机绣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影响和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之后,随着山东各刺绣厂的兴起,刺绣得到了空前繁荣和普及。但是由于大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日用品生产,缺少了艺术上的探索,发展之路越来越狭窄。特别是近些年来刺绣艺术的滑坡状越发明显,山东许多刺绣厂关闭,鲁绣艺术的发展和研究又遭到了空前的危机。

文登鲁绣有50年的历史,素以色泽素雅、图案美丽、题材生动、形象逼真而闻名。但在1980年以前,一直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手绣阶段。现任云龙集团董事长的李国贤使文登鲁绣迈出了从手绣到机绣革命性的一步。1981年,李国贤用几台破旧的缝纫机实现了从手绣到机绣的跨越。而以云龙绣、雕平绣赢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王殿太,则在鲁绣传统的欣赏价值基础上赋予了实用价值,这一重大突破为鲁绣孕育出广阔的市场,也使得鲁绣成为“后起之绣”。其后,文登鲁绣相继经历万能机、电脑绣花机,直至王金广将刺绣产业带入飞梭电脑绣花机的时代,共三次技术革命后才有了今日文登工艺家纺行业的繁荣局面。出现了前有艺达、云龙等龙头带动,中间有裕祥绣品、铭元艺品等民营企业促进,身后有十几万产业工人支撑的格局。与此同时,抽纱刺绣产业的发展,又吸引了相同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向文登的集聚,带动了当地包括纺织、纺机、制线、印染等多个配套产业及服务机构纷纷进驻,从而形成了胶东半岛工艺家纺产业圈。

“鲁绣技术现今已广泛运用于家纺设计中。”据芸祥绣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世科介绍:“织锦与鲁绣结合,根据织锦图案的主次特点,运用粗细劈丝工艺手法,使产品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实现织纹和手绣的完美统一。将鲁锦绣工艺融入到机织上,可以使提花龙头机的转速提高一倍,每分钟达到5000针,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形成190多个交织点,生产出来的鲁锦绣产品画面逼真、色彩过渡自然,附加值是传统织锦绣的6倍。”

鲁绣的技法种类繁多,长针绣是在仿效传统手法绣针法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而来的机绣工艺,它以长短针结合,改造和增添了如“散套针、齐针、包针、乱针”等针法。其优点在于既不失手绣针法的传统特点,又自开蹊径而独具风格。《卧虎》是长针机绣的创始人王玉珍根据画家希宁的国画《卧虎》而绣制的作品,其机绣针法娴熟,色彩高雅,为长针绣表现水墨画神韵意趣开启了先河。

鲁绣以丝绣、发绣著称。特别是以头发为丝绣出的中国水墨画,风格秀雅,栩栩如生。这些奇思妙想的创意并没有止步不前,日前,“鲁绣杯”中国大学生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设计大赛不仅让鲁绣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而且还带来了更多创新。文登市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夏辉表示,设计大赛能够充分挖掘鲁绣家纺设计的创新资源,促进大学生与家纺企业更好地对接合作,特别是对文登的家纺企业来讲,开拓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提高设计能力以及设计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承弘扬鲁绣文化,发展家纺产业,任重而道远。鲁绣艺术的代表有很多,如刺绣艺术家尹延丽,除了对鲁绣技艺熟练掌握外,还特别做过研究,她所创作的《剪窗花》、《回娘家》等作品不仅保持了鲁绣苍劲朴实、雄健粗狂的北方民间气韵,还注入了精细的针法,并采用手绣、机绣对比等手法将鲁绣升华,既展现了物象不同的质感,又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将鲁绣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目前,鲁绣之乡——山东文登的家纺企业已经发展到4135家,“鲁绣家纺队伍”正在日趋强大,随着科技逐步更新,鲁绣家纺也在逐步升级,创造新历史、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