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初冬的东瀛,层林尽染,人们扶老携幼,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红叶季"。这里的红叶主要分为黄栌和红枫两类,而由中国传入的黄栌(最初作为黄色染料),则被称为"唐红",除了是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正仓院有所藏)以外,估计还与色彩类似、日本奉为国家宝藏的大唐丝织品相关吧。
大唐丝绸,作为连接东西方的稀罕物,自然成为了东瀛王公贵族争相竞买的奢侈品,虽唐有律条限制私销海外,但仍挡不住厚利下的私自交易,官方也设立专门机构,专司监制用于海外蕃客所需织锦。《中华古今注》、《事物纪原》中均将背子释为“袖短”者,并云“天宝年中,西川贡五色织成背子”。据《唐六典》记载,“蕃客锦袍”就是由川蜀织工专署织造。在日本历史上,他们也将来自大唐的经纬共同赋彩的锦类(以及后来日本的摹造物)称为蜀江锦,并有大量研究文章。
蜀锦《明皇幸蜀图》局部(蜀菁馆出品)
大唐的织锦中,蜀锦最为著名,从东汉开始,它就取代陈留襄邑成为皇家御用之物,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最高织造水平。唐代蜀锦纹饰丰富,有宝相花、格子花、龟甲花等花卉图案,又增加了带有西域风尚的对禽对兽、连珠团窠的陵阳公样,流行了数个世纪长久不衰。蜀锦制作的衣物以半臂、背子最为著名,唐明皇时,他曾让到四川赴任的官员回京时,捎带三件心爱之物,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益州半臂”,然而,连皇帝的这一愿望也没能实现,一位非常廉洁的官员,认为“益州半臂”过于奢华,需耗费大量公帑,予以劝阻。在新疆吐鲁番地区,一座吐蕃大墓曾出土一部文书,详细记载了陪葬物品以及当时的市价,这本后来称为大谷文书(藏于日本)的书中记载,随葬物中有“益州半臂”和“梓州小练”两种明确出产于四川的丝织品,通过对两种织物所列价格比较,可知“益州半臂”价格甚高。
敦煌遗书P3644影印复制件
蜀锦作为皇家赐予以及豪门争购的唐锦,除在东瀛有巨大影响力外,在古丝绸之路上,也声名远播。敦煌遗书P3644,是记载当时在丝路上交易的货物清单,其中所列之锦,均产自西川,并且,排首位的就是“红川锦”。蜀江锦、红川锦、蜀红锦,对于蜀锦的描述,最多指向的是色彩的“红”和濯锦的“江”,至今,穿成都城而过的这条江,仍称作锦江。谯周 《益州志》云:“成都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
川西高原的碧水红叶
何以如此呢?锦江属岷江水系,是距中国大江大河发源地青藏高原最近的水系,水呈碧蓝,其金属粒子的含量,是其他丝绸产区水系无法比拟的。唐时丝染,红色染剂主要是植物的茜草、红花,以及矿物的朱砂,并用明矾或草木灰做染媒。茜草的色素属于蒽醌结构,它是多种色素混合,类似于现代蒽醌型分散染剂,但比现代蒽醌型分散染剂又多了一个羧基,常温下是不易溶于水的,并对金属粒子有络合作用,在染丝时,由明矾、草木灰中的铝、铜、铁与之络合,呈土黄、黄棕、橙红、铁锈红、浅红等不同的色调,尚不够明艳,待织成锦并以锦江之水濯洗后,江水中富集的钙、镁、锂、钾等粒子与之二次反应,就得到了鲜艳无比的红色蜀锦。锦江四季与时辰变化,水中金属粒子也具差异,红川锦是一个大概念,是在红的范畴中又具多种变化,宛如瓷器窖变般呈现多元的红,这正是红川锦称誉天下良久的原由之一。蜀锦,以人类创造与自然赋予的双重作用,创造了世界第一个流行色——红色色系。
蜀锦专家王君平与日本纺织专家交流
自化学染料应用于染织,人们再也不依赖江水对丝织物的重新赋色,但这一方式,尚在传统绘画的晕染中有所余存,特别是张大千大风堂一派,作画多以绢帛为主,用三矾九染之技,让丝蛋白与染料在明矾和水的反复作用下,呈现出更加光鲜亮丽的色彩。
蜀锦,从东汉至宋,连续数百载引领潮流,这在世界纺织史上绝无仅有。但自明清后走向衰落,如今,如何传承创新,使这一极具中华传统特色的织造根脉,得以延续发展,是每一个后继者需要肩负的责任!
AI新锦绣系列(蜀菁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