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院藏“采桑猎钫”上采桑场景,一人站在一人肩上(摹绘)
关于一个浪漫的故事
公主偷蚕种
据载,七至八世纪的于阗[tián],流传着一个关于于阗国丝织业开端的传奇故事,故事说,于阗国王为获得蚕种而向东汉皇帝求亲。被许亲后,于阗国王命于阗使者私下告知汉家公主,嫁到于阗后若想继续穿丝绸衣服,就必须随身带来蚕种。
公主认为有理,就将蚕种藏于凤冠之中。当送嫁车队行至边境时,守边官员依例遍搜行囊,但不敢检查公主的凤冠,蚕种就这样带到了于阗,于阗也就开始有了丝织业。
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于阗故地附近的丹丹乌里克(今新疆和田)遗址,发现一块描绘该故事的木版彩画,画版中央绘一头戴高冕正坐的盛装贵妇,侍女二人跪于两旁,左边侍女以右手指贵妇之冕。画版左端有一篮,盛满形同果实之物。
斯坦因考定画中贵妇人就是相传将蚕种带至于阗的中原公主,侍女手指贵妇人之冕,是暗示冕下隐藏之物就是公主私运来的蚕种,左端篮中所盛者,则是蚕茧。这幅画表明,故事虽然未必可信,但是,它在西域的广泛流传却确凿不虚。
关于丝绸技术的西传
中原—西域—其他国家
丝绸无疑先从中原传播到了新疆地区。《隋书·西域传》已称高昌国“宜蚕”,《魏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和疏勒已有自己的丝织业,焉耆则可养蚕,吐鲁番出土北凉承平五年(447)文书中也有“龟兹锦”字样。
养蚕和丝织技术传入印度则可能是通过于阗,于阗与印度往来密切,很多印度移民居住于阗,西藏、云南也可能是养蚕缫丝技术传入印度的媒介,只是难以确定具体时间。
关于蚕种西传波斯和东罗马的故事较少戏剧性,恐怕更接近实情。据伊朗民间传说,萨珊波斯帝国的两位使者在学会了养蚕缫丝技术后,将蚕种安放在竹筒中小心翼翼地带回伊朗,以当地生长的墨桑养蚕取得成功,从此开始了波斯和西亚的丝织业。按中国文献记载,波斯至少在五世纪已有丝织业。
东罗马帝国的蚕种则应来自中亚地区,而非距其更近的波斯。据六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家的记载,552年,几个僧侣从印度来到拜占廷,迎合当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不愿再从波斯人手中购买生丝的意愿,称自己从印度以北的赛林达国(Serinda)学来了养蚕之法,并能将蚕种带到拜占廷。查士丁尼应允之后,他们果然前往赛林达国带回蚕种,从此开始了东罗马养蚕的历史。另一位六世纪的东罗马史家狄奥法尼斯也有近似的记载,只是将印度僧侣换成波斯人,并称波斯人是将蚕种藏在竹杖中而混过边境盘查的。Serinda一词是由Ser加Inda构成,恐以此指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区,就是西域地区。
蚕种传入东罗马后,丝织业在帝国境内发展迅速。伯罗奔尼撒行省很快凭借丝织业成为一个富裕省份。伯罗奔尼撒亦即希腊地区长期垄断着基督教世界的丝织业,但到12世纪拜占廷帝国近乎土崩瓦解之际,先是阿拉伯人从希腊人那里偷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并在当时由摩尔人穆斯林统治的伊比利亚半岛开始发展丝织业,阿美里亚和里斯本率先成为丝织业重镇;继而诺曼人通过掠夺科林斯、雅典和底比斯而得到丝织工人,于是在西西里开始了丝织业。
中世纪后期,西西里的丝织业逐渐影响了意大利,再经意大利传布于欧洲各地。但中国丝织物一直是出口欧洲的主要产品之一,18世纪后期欧洲本土的丝织品才因为贸易保护和风格口味等问题在本地市场占据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