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传承之路还能走多远?—寻访缂丝传人纪实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浏览人次: 来源:

被称为中国丝织品活化石的缂丝,又称刻丝,是一种古老的平纹纺织品。它“以梭代笔”,用染色蚕丝线,依据原图图版样式,采用“通经回纬”的特殊工艺方法制作出来。由于制作全凭手工操作,一件缂丝产品,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才能完成。因此,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目前,只有我国江浙一带的南通、苏州等地还有为数不多的艺人在经营。缂丝传人今安在?最近,记者来到江苏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一探究竟。

坐落在南通古镇唐闸的宣和缂丝研制所前身是南通原工艺美术研究所建制下的缂丝研究小组。后研究所改制为民营企业,现由缂丝大师王玉祥任所长。王玉祥和他的儿子王晓星带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缂丝工作室和生产车间,车间里摆放着七八台缂丝机。王玉祥告诉记者,目前,宣和缂丝研制所有员工近20人,这些员工大部分是原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缂丝绣工,“转制后我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继续做缂丝产品”他说。

据了解,目前该所制作的缂丝产品,大多数为缂丝礼品(花鸟画、手机包等)、唐卡、僧侣袈裟,以及为有关单位复制明清帝后缂丝龙袍、服饰等。缂丝商品主要出口国是日本,内销以定制为主。在研制所的墙上有一张王玉祥在2008年中国北京国际时装周上与NE TIGER(东北虎)品牌创始人张志峰和模特的合影,这是宣和缂丝研制所与时尚界第一次合作。作为中国“非遗”项目的缂丝服饰一亮相T台,立刻引来众多媒体关注。中国古老丝织品缂丝被用于现代服饰上,令中国缂丝文化惊艳国际时尚界,使缂丝走入奢侈品行列,成为当时的时尚热点新闻。

在研究所内,一幅挂在墙上的作品《猫》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问才知道是一件缂毛产品。王玉祥指着这幅《猫》作品说,早在石器时代,我国先人就采用缂毛的方法制作纺织品。“新疆曾出土了‘缂毛’文物,可以说先有‘缂毛’,后有‘缂丝’,这件作品是我尝试用‘缂毛’工艺制成的。”接着,王玉祥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件更令人叹为观止的缂丝绝活产品——“缂干花”。自然条件下干枯的野花,被王大师当作纬线,缂在蚕丝经线上,形成纬线包裹经线的奇观。“这件作品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制作成功,后来我还尝试了缂蝴蝶、缂贝壳,由于这些东西材质太硬,最后放弃了。”他说。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认可的中国“非遗”项目,缂丝最近几年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无论是收藏界的人士,还是一般普通大众,识货的人纷纷购买缂丝产品。目前,缂丝产品水涨船高,尤其是高仿明清的缂丝产品市场估价逐年看涨,但这个行业也存在后继乏人、同行相斥的窘况。

在苏州虎丘镇湖镇附近的一个家庭缂丝作坊里,记者见到了一位姓范的缂丝工艺师,他告诉记者,现在在缂丝这个行业,年轻的人不愿学,好容易培养的人又呆不住,范技师说“现在我的绣工年龄多在40岁左右,一些老人相继离世,真正在这个行业里坚守的人已经不多了。”

缂丝历来有“本缂丝”和“明缂丝”之说。以南通缂丝为主的王玉祥流派称为“本缂丝”,以苏州王金玉为主的流派称为“明缂丝”,两个地域缂丝传承人都说自己是正宗古代中国缂丝流派。本缂丝据说起源于唐宋民间,明缂丝在明清皇宫盛极一时。但在记者眼里,看不出太大的分别,两种缂丝产品工艺手法几乎没有差异,风格也基本相同,现在争个孰是孰非好像没有太大意义。总之,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这一点是一致的。

现在更令业内人士担忧的是,缂丝的传承之路到底还能走多远?面对现代科技发展,传统缂丝工艺已经被自动化机械所替代。大提花机、数码印花机,以数倍于手工缂丝的速度,把传统缂丝远远抛在了后面。同时,也出现了以机械缂丝产品冒充手工缂丝产品的情况,虽然这不是主流。缂丝要生存,除了国家扶持外,做缂丝产品的业内人士,也应当摒弃前嫌,共同发展。毕竟是祖先留下的纺织文明,在我们手里,不能让它消亡。

编辑点评

2007年,由于国学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人们对缂丝的关注度更高了,媒体也大力宣传,但市场始终反响平平。缂丝,太多的人已经忘掉了它的读音,然而,那其中所蕴涵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工艺精神。

缂丝与玉雕等不同,现代的优秀缂丝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仍然很受欢迎。如何使缂丝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业内人士十分关注的话题。

笔者认为,首先,传承的应该是精品。传统缂丝是皇家专享,是奢侈品,不能按民间土布的方式去做,更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粗制滥造,在传承的过程中要保证其“织中之圣”的工艺。

其次,应该建立品牌。现在虽然有一些缂丝的传人在,可是人之间的传承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品牌的传承就具有长远性。例如,我国享誉中外的美食,全聚德、烤肉季不都是按品牌传承的吗?

再次,一些传统工艺不应随意改动。香奈儿的包至今都在采用东方的绗缝技术,虽然每年都有创新,但优秀的工艺永远不变。

总之,缂丝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扶持,这是没出路的,应该找到它自己的市场。现在人们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只要是好东西,什么时代都会有市场。同时,市场的需求和认可,才是传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