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起源或将有明确定论

时间:2019年12月16日 浏览人次: 来源:

      丝绸发明作为中华民族古代发明之一,给古代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给世界人民送去了一件件舒适的衣物。时至今日,中国的老百姓依旧在享受着这一远古发明带给我们的恩惠。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之一,丝绸起源一直以来就是许多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关于丝绸何时发明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值得关注的是I. L. GOOD,J. M. KENOYER和R. H. MEADOW三位学者在印度哈拉帕和昌胡—达罗遗址(距今4000多年)出土的铜器表面上发现了蚕丝丝线,这是目前在中国境外发现的最早的丝绸证据。这一发现与我国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发现的丝线属于同一时期,我国是举世公认的丝绸诞生地,因此寻找更早的丝绸证据成为当务之急。但由于丝绸本身材质的脆弱,今天的我们却难以获取丝绸实物证据,且年代越早的证据越难寻觅。庆幸的是在很多考古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在早期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纺织遗迹。或是纺织残片,或是纺织工具等等,在这些统称为纺织残留物。在当前难以获取纺织物实物证据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纺织残留物,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探索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酶法分析技术、新色谱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分析技术,在残留物鉴定中的应用优势尤为明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专门的科研团队,针对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西周倗国墓地发现的荒帷遗迹,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科技难关,终于鉴定了山西省西周墓地的荒帷纺织材料为家蚕蚕丝。由于荒帷出土时距今已经近3000年,纺织品实物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精美图案和纺织结构的痕迹。经过科学的保护,这些带有精美图案的荒帷痕迹得以幸运地保存下来,为古代荒帷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证据。由于只留下纺织结构,所以荒帷原来的纺织材料一直无法有效地鉴定,给荒帷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针对这一技术难题,该科研团队采用CaCl2:H2O:C2H5OH(1: 8: 2)混合溶剂尝试溶解提取荒帷遗迹土壤中可能残存的蛋白质。经过SDS-PAGE分离提取溶解的蛋白质后,采用现代生物中的蛋白质测序技术——生物质谱测定提取肽段中氨基酸序列,最后将测定结果与桑蚕丝蛋白重链、轻链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检测物中存在着与桑蚕丝匹配的肽段共17条,并发现了桑蚕丝特征肽段(GAGAGS)。这一检测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荒帷遗迹中提取的蛋白质为桑蚕丝蛋白,从而确定了山西倗国墓地荒帷是丝织品。

  上述案例中使用了电泳技术、生物质谱技术等,这些技术其特点是对样品没有太多的要求。具体体现在:首先需求的样品含量少,甚至只须达到10-6g/ml;其次样品类型范围大,如可能长期使用的纺织工具或纺织印痕等等。对于考古出土纺织残留物而言,这一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上述工作建立了纺织残留物鉴定分析的基本流程,即溶解——分离提取——质谱检测鉴定。这一流程对于古代纺织残留物的鉴定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以丝织品为例予以说明。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不同遗址、不同埋藏环境的丝织残留物上残留的氨基酸序列,建立古代丝绸氨基酸序列数据库。建立这样的数据库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解释丝织品降解的原因,而且可以为我们丝织品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数据库可以探索古代丝织品残留的特征氨基酸序列,总结出古代蚕丝蛋白残留的特征分子肽段——“分子标识物”。一旦找到不同埋藏环境中丝织品的分子标识物,我们就可以在年代早的遗址中大范围的选择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找到年代比钱山漾更早的丝绸线索。丝绸起源将不再是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