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早《蚕书》

时间:2020年09月28日 浏览人次: 来源:扬州日报

      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的诗词,可谓耳熟能详。但世间却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这位文学家还曾写过一册在中国农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专著《蚕书》,这本《蚕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蚕桑科技专著,在世界蚕桑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丝绸之国,是蚕桑生产的起源地之一,蚕桑业在中国农业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从商周起,蚕桑业就已相当发达。但在唐宋以前,有关蚕桑生产技术的文献却不多,在一些综合性的农书中虽有提及,但篇幅很有限。如现存的《汜胜之书》中有“种桑”一节,文字百余,十分简略,有种桑的技术指导,却没有养蚕的内容。《齐民要术》中有“种桑柘”篇,其中虽然提及“养蚕”,但仅是“种桑柘”的附录。隋唐宋元以后,有关蚕桑的著述逐渐增多,如《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分别著有《蚕经》;五代时蜀人孙光宪也著有《蚕书》二卷。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后来都失传了,后人仅知晓作者的姓名和书名。

  中国现存最早的蚕桑专著,即是秦观所著的《蚕书》了,这本书也是目前世界上存世最早的养蚕和缫丝的科技专著。

  关于《蚕书》

  《蚕书》犹如一本简明的育蚕缫丝技术教科书。宋元时期扬州的养蚕业已经从“浴种”增健,发展到生理上的择优汰劣,这是我国养蚕技术的一大进步,秦观的《蚕书》则是这一技术进步的最早记载。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宋代扬州高邮人,为北宋婉约派的著名词人,著有《淮海集》40卷等。秦观《蚕书》的篇幅不长,约1000余字。正文前有“前言”一节,叙述了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等。其后的正文分为十节,分别为:“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祷神、戎治。”其中“种变、时食、制居”三节是讲述育蚕技术;“化治、钱眼、锁星、添梯、车”五节是讲述煮茧、缫丝技术;“祷神”一节是讲述养蚕的崇拜和禁忌;最后的“戎治”一节是介绍西域栽桑养蚕的实例。

  《蚕书》的文字虽然不多,但从浴蚕种到缫蚕丝的每一个操作阶段,作者都作了简明切实的讲述,犹如一本简明的育蚕缫丝技术教科书。如讲述浴种、孵化的技术,作者说明:“腊之日,聚蚕种,沃以牛溲,浴于川。”是说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蚕农就要聚集蚕种,先用牛尿将蚕种浇浸一下,然后将蚕种放在河里洗净收藏。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沃以牛溲,浴于川”,实际上是一种“浴种”技术,但“浴种”为什么要在“腊之日”施行呢?用今天的生物工程技术来解释,其作用是利用冬天的低温来选择优良蚕卵,淘汰劣种。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扬州的养蚕业已经从“浴种”增健,发展到生理上的择优汰劣,这是我国养蚕技术的一大进步,秦观的《蚕书》则是这一技术进步的最早记载。

  另外,从“化治”到“车”这几节,讲述了缫车的结构和用法,对缫车上的几个关键部件,作了特别细致的说明,这也是我国有关缫车的最早记载。文中没有说到缫车的传动方式,从秦观描述的操作人员的动作看,这架缫车是用脚踏作为动力的,这比早期的手摇缫车要先进得多。这不仅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还可以把一只手从摇柄中解放出来,进行理丝操作,有利于提高蚕丝的品质。

  秦观缫车最富创造性、也是最奇特的装置,这便是专业人士称之为“络绞”的机构。秦观《蚕书》中讲解:“车之左端,置环绳,其前尺有五寸,当车床右足之上,连柄长寸有半,合柄为鼓,鼓生其寅,以受环绳,绳以车运,如环无端,鼓因以旋。鼓上为鱼,鱼半出鼓,其出之中,建柄半寸,上承添梯。添梯者,二尺五寸片竹也,其上揉竹为钩,以防系窍。左端以应柄,对鼓为耳,方其穿以闲添梯。故车运以牵环绳,绳簇鼓,鼓以舞鱼,鱼振添梯,故丝不过偏。”整个络绞装置就是为了使丝均匀卷绕,不至于过偏。若是没有络绞装置,生丝就会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无法均匀卷绕。有了这一装置,生丝的卷绕就能在一定范围内来回往返,自动调节,设计构思极为奇妙。

  综上所述,秦观的《蚕书》在中国乃至世界蚕桑史和机械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故学术界认为,秦观《蚕书》的主要科技成就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蚕体生理的定量描述;二、对多回簿饲养技术的系统记载;三、对缫车的改进。

  关于《蚕书》的作者

  《蚕书》的作者究竟是谁?有一说认为是秦观之子秦湛。另一派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应该是秦观。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蚕书》,历史上素有争议。焦点有二:一是《蚕书》的作者究竟是谁?二是《蚕书》中所述的养蚕技术反映的是哪个地区?

  关于《蚕书》的作者,有一说认为是秦湛。秦湛,字处度,号济川,是秦观之子。此说以《宋史·艺文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清人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卷四十有这样一段论说,较为集中地表述了这一派的观点:“(《蚕书》)宋秦湛撰,旧题秦观撰,误也。《四库全书总目》附陈旉《农书》后。《书录题解》、《通考》俱误作秦少游《蚕书》。《宋志》则作秦处度《蚕书》,最为有据。”

  另一派的余嘉锡则根据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和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认为应该是秦观。今人黄世瑞在《农史研究》第五集中也有《秦观·蚕书·小考》一文进行了考证,他指出:据《重编淮海先生年谱节要》,元丰七年(1084)秦观36岁时编有《淮海闲居集》;作者在《逆旅集自序》中亦云:“予闲居,有所闻辄书记之。”此二处“闲居”一词与《蚕书》前言中“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在语气和笔调上是一致的,从而论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

  据此,关于《蚕书》写作的时间便可作这样的分析:秦观是元丰八年踏上仕途的,此后便仕途劳顿,从未在家乡闲居过了,由此可以推断秦观的《蚕书》写于他踏上仕途之前,也就是编《淮海闲居集》那一年或以前,换言之,《蚕书》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元丰七年或元丰七年之前。另,据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可知,秦观是在元丰六年(1083)著述了《蚕书》。元丰五年,秦观第二次赴京应举,应试落第后曾游洛阳等地,此后便闲居在家,发愤读书,此间著写了《蚕书》。

  笔者认为,《四库全书》收录的陈旉《农书》,在陈旉《农书》之后附录了《蚕书》,而《蚕书》后有南宋孙镛为《蚕书》所撰的跋文,跋文中即认定《蚕书》是秦观所撰。孙镛写跋文是在南宋嘉定七年腊月(1215),与秦观写《蚕书》仅相距100多年,孙镛认定《蚕书》的作者是秦观,这要比我们今人的考证更为可靠、更为可信,这是从时间上说。若从空间上论,孙镛在跋文中提到“一日,郡太守汪公取秦淮海《蚕书》示予曰:‘子谓高沙不可以蚕,此书何为而作乎?岂昔可为而今不可为耶?’”文中的“汪公”,是指汪纲。“高沙”,是指高邮。据高邮州志查考,汪纲在宋嘉定年间(1208-1224)知高邮军。当时汪纲和孙镛都在高邮,汪纲取出署名“秦淮海”的《蚕书》给孙镛看,说明宋代版本的《蚕书》上即有秦观的署名,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高邮人都认为《蚕书》是秦观所著。

  另外,从秦观的生平来看,秦观的老家在高邮城东四十里的武宁乡,境况是有“敝庐数间,足以庇风雨。薄田百亩,虽不能尽充膳粥丝麻,若无横事,亦可给十七。”可见秦观的生活仅能勉强自给。这样的家境决定了秦观年少时,除读书游历外,还直接参加过蚕桑生产,这使得他有机会观察和研究蚕桑,得以写出《蚕书》。秦观在高邮闲居时写过《田居四首》,其中一首云:“入夏桑柘稠,阴阴翳墟落。新麦已登场,馀蚕犹占箔……家妇饷初还,丁男耘有讬。”另一首亦云:“辛勤稼穑事,恻怆田畴语。得谷不敢储,催科吏旁午。”由此可见,秦观熟知农事之艰,对蚕桑生产是十分熟悉的。

  关于《蚕书》中养蚕地区的争论

  “秦妇”是哪里人?她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从哪里学来的?有学者认为秦观《蚕书》反映的是北宋兖州的养蚕技术。也有人认为秦妇就是秦观的妻子徐文美,里下河地区人氏。她之“善蚕”,只能在家乡就近学知。

  关于《蚕书》所述养蚕技术的地区性争论,其分歧源于对《蚕书》开篇那一段前言的理解。这一段前言为:“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为最乎?予游济河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有学者据“予游济河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认为秦观《蚕书》反映的是北宋兖州的养蚕技术。其实,就这一段文字也不能认定《蚕书》是写的兖州养蚕技术。此文开头说“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已经言明秦观是因为“妇善蚕”,方才“从妇论蚕,作蚕书”。关键的问题是“秦妇”是哪里人?她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从哪里学来的?

  《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说秦观的妻子是苏轼的妹妹,那仅是民间传说,不足为凭。事实上,秦观妻姓徐,名文美。徐文美从远祖起,就是兴化、高邮(两县紧邻)这一带的里下河地区人氏。徐文美养蚕有专长,故谓“妇善蚕”。她之所以“善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妇女是不可能远赴北方取经,而只能在家乡就近学知。也正是由于徐文美“善蚕”,秦观方能“从妇论蚕”,写出《蚕书》。可见《蚕书》中的养蚕缫丝技术一定出于高邮,而绝不会是北方的兖州。

  当然,秦观也的确游历过“济河之间”,到过兖州。秦观幼时入学,至元丰元年(1078)方才第一次入京应举,当时苏轼知徐州,秦观经孙莘老的推荐,途中拜访了苏轼。苏轼十分赏识秦观,除赞扬他的诗词外,还称赞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秦观在《别子瞻》中也云:“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大约也就是在这一次的进京赶考和拜访苏轼的途中,秦观得以“游济河之间,见蚕者豫事时作。一妇不蚕,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为蚕师。”可见,秦观是因为兖州人养蚕有独到之处,认为“兖人可为蚕师”,便将兖州人养蚕缫丝的技术和经验汲收到自己所写的书中,并说明“今予所书,有与吴中蚕家不同者,皆得之兖人也”。这里的“吴中”指高邮。春秋战国时期,今扬州、高邮地域属吴。西汉初年刘邦的侄子刘濞受封为吴王,都广陵(今扬州),由此,高邮又称“吴中”。

  综上所述,关于《蚕书》所反映的养蚕技术的地区性问题,似乎应该这样表述才更为全面、准确,即:秦观《蚕书》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高邮的育蚕缫丝技术,其中也汲纳了北方兖州育蚕缫丝的某些方法,是一部在总结高邮育蚕缫丝技术的基础上,向南方地区推介北方养蚕经验的科技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