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十六国《璇玑图》织锦的研究开发

时间:2016年07月04日 浏览人次: 来源:

《璇玑图》》织锦是我国晋代十六国时期产生的一件极为珍贵的集文学、艺术和丝绸技艺于一体的珍品。它出自距今1600多年的才女苏惠之手,本是织在锦上的一部回文诗图,但原锦失传,诗图仍在,为一部缠绵情深的爱情诗集,原锦是一幅长宽八寸的“手帕”,用五彩丝线织成841个繁体汉字,安排十分巧妙,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读、蛇行读、迥一字读、重一字读、左右旋读等皆成诗章。此诗图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唐代武则天亲自为它写了序言,推崇备至;大文豪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渔等对它进行了很深的研究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目前研究和流传的仅是回文诗及其文学艺术,却唯独没有人去研究它的丝织品本身的科学技术内容,《璇玑图》织锦的研究与开发,旨在弘扬祖国优秀的丝绸文化,还《璇玑图》以真实的历史面目,并研究这一时期我国经锦技术演变和丝织工艺的发展,探索其技术奥妙,古为今用,开发具有科技文化含量的新产品,使现代技术得以拓宽。

1 《璇玑图》》织锦的基础研究

查找历史资料,考证《璇玑图》织锦。据史书记载;前秦建元380-382 年间,《璇玑图》织锦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故推断门幅在28厘米左右,色彩在5-6种之间,目前考古及已挖掘的文物表明,至晋代还未出现纬锦,经锦织物的组织也仅为平纹型经锦。

2 《璇玑图》织锦的研制

根据武汉大学教授提供的宋代《璇玑图》记载的色彩资料,并参照汉晋时代应用色彩的历史资料,经计算机进行色块模拟显示、筛选,配制成六色彩地的显字块。考虑到记载中色彩为5-6 种,四重经锦只能采用彩条牵经来实现,而在早期的汉代文物中已有不少这样的显色方法,故与历史无冲突,经线采用彩条排列。

《璇玑图》织锦全文841个繁体汉字,文字均为线条,给意匠绘制增加了很大难度。由于原件失传,对其上文字的字体也难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从晋代所用字体来说采用隶书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采用古隶书字体作为意匠绘制的依据制成意匠。

大花楼机的花本制作大胆采用了直接挑行本的方法,由于花本特别大,牵花亦需要2人同时进行,故需挑2个行本,采用手工牵经的方法,分别将四种颜色的锦纶线,按1:1:1:1的比例牵1396根和1388根脚子线,通过通经的方法卷绕到缂丝机上进行挑花。

采用素综与花综相结合的技法,一梭花由挽花工牵织,1/4的经线提升形成上开梭口;另一梭由织工脚踏来形成,一半的经丝提升形成上开梭口、由于经密大、经线粗,穿在每一齿中的一组经丝发生滚并现象,开口不清晰,织造比较困难,且纬线打不到设计的密度,为此采取改进措施:给经丝上浆以增加经丝的抱合力、调整素综片数及其穿法以使经丝能单独分开、调整筘号及筘齿穿入数,以保证开口较清晰,投梭织造比较顺利,并能达到纬密要求,同时产品质量亦得到改善。

由于显字底板色有深有浅,浅色底板上显黑字较为清晰,而青色地上显黑字的效果较差,为此调整经线中的青色经线为青系列的浅色丝,采用现代的挂经技术,使产品研制达到理想的效果。

3 结语

《璇玑图》织锦是由东晋才女苏蕙用彩色丝线织在锦上的一部诗图,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由于《璇玑图》织锦原件失传,又无参考数据,给研制带来了很多困难,且从目前挖掘的文物中,在一个花回循环内含字最多也只有十几个,显字的空间亦较大。在《璇玑图》织锦的研制过程中,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经过多次反复摸索、试验、研究、攻关,解决了高密度织造、多排挂牵的装造、彩条经线排列、整个锦面均为细线条、多笔画的文字等技术难关,通过科学的研制,挖掘1600多年前的织造、设备、工艺以及结构等方面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