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如何对丝绸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中国丝绸实现价值回归成为丝绸产业面临的新挑战。11月7日,北京某商场,一位顾客在挑选丝绸面料。
有着6000多年中国文化底蕴的丝绸产业如今正遭遇着破茧难题。
入世十年来,丝绸产业虽稳步增长但却发展迟缓。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年,我国真丝商品出口额为18.57亿美元,而2011年前8个月,我国丝绸商品出口额为23.90亿美元,十年来增长仅为28.7%。
而随着印度、泰国、越南等国政府投入的加大,来自周边国家的竞争将日益加剧,加上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市场压力,让国内茧丝绸出口价格的比较优势正被削弱。
近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国家茧丝绸办主任邸建凯指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和自主品牌,对国内丝绸市场和国际新型出口市场的开拓不足以及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是掣肘我国茧丝绸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中,如何对丝绸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中国丝绸实现价值回归成为丝绸产业面临的新挑战。
尴尬现状
十年来,我国真丝商品出口市场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巩固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等传统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新兴市场的开发,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国际巨头纷纷发力,各种商务成本的不断上升,让整体处于低端水平的中国丝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10月28日,《中国企业报》记者来到被誉为四大绸都之一的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实地采访。虽然此前对丝绸业的困境早有了解,但眼前的景象依然出乎预料。一路望去,街巷萧条凌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
“原来有2700多家纺织工厂,现在很多都倒闭了,做真丝(指桑蚕茧丝)的已经没几家了。”一王姓司机告诉记者。“目前的形势,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广东省茧丝办主任罗房充满悲观地说。
在国际市场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原材料价格的大起大落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就像两座大山,让绝大多数贴牌生产低端产品的丝绸企业喘不过气来。有些资金实力不足的小企业撑不过“严冬”,纷纷宣告破产倒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微利和无利的夹缝中苦苦斡旋。
而丝绸价格的波动,给挣扎求生的丝绸企业带来更多飘摇不定的感觉。“每三年一次大起伏,每年一次小起伏。”云南省保山利根丝绸集团公司负责人徐利根如此总结。
“蚕茧价格从今年初的1200元/担上涨至现在的1800元/担,而厂丝价格去年初浮动在23万元/吨,今年3月份最高时曾卖到42万元/吨,现在又回落到30—32万元/吨,像过山车一样上蹿下跳,这对企业的影响相当大。”江苏吴江市丝绸协会副会长、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般加工工期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假设在3月份花42万元/吨买进蚕茧加工,等4月份加工完成后,蚕茧的价格早已经发生变动,如果4月份蚕茧的价格降至38万元/吨,那么,不算加工、能耗等其他成本,光买进就亏了4万元/吨。”吴建华给记者盘算了一笔账。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特别恐怖,它不能稳定人心。今年的6月3日,我从外地调18吨捻,11万元/吨,6月8日我又调来18吨捻,短短5天时间就掉到9万元/吨,一吨就掉价2万元,我18吨捻前后5天时间就亏了36万元。”安徽京九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品德这样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中国企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年前,员工8小时制工资成本一般每月在800—1000元左右,现在每月涨到2500—3000元,翻了足足3倍。然而,由于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所以虽然出口量遥居世界第一,但却无法掌控国际市场定价权,只能被动地任人鱼肉。“有时候明知道没利润,我们也要接下订单,目的是为了维护好长期的合作关系,因为一旦你不接,他可能就跟别人签了,你可能就永远失去这个客户了。”一家企业主无奈地说。
这种现状很快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由于常规的丝绸产品附加值低,且品种单一,价格透明,厂家为了争夺客户,便出现了相互压价的现象。“张三不卖,李四卖,李四不卖,王五卖。无序的压价竞争背后凸显的是整个产业的结构不完善。”马品德表示。
而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让国外客商坐收渔翁之利。“目前的形势已经让丝绸企业喘不过气了,我们必须找一条出路,找一条活路,那就是品牌建设。”吴建华表示。
价值回归
在出口遭受重创后,开拓国内市场,加强科技创新、精深加工、植入中国文化以及走品牌发展路线成了各企业突围尴尬处境的不二选择。
“中国丝绸企业再想靠初级产品低价赢市场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你比不过印度和越南国家,他们的价格更低廉。”万事利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文礼这样说。“内外并举、从产业下游‘游’向上游,改变过去单纯的生产型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织造、成品一条龙的品牌化发展,是我们未来的战略规划,我们已经向东华大学(上海)借脑,聘请专家全面来参与面料研发、品牌营销、成品设计等环节。”吴建华说。
以技改为动力,加强科技驱动和自主创新,向产业链两头延伸,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京九丝绸公司在动荡局势中立于不败的防身术。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新品开发力,努力打造品牌和产品知名度以及提高市场服务意识,是我们企业今后的目标。”马品德这样说。
把汉字、茶、青花瓷、唐装等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植入丝绸制品中,让品牌和文化交相辉映,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万事利集团以自主设计为主导、深挖丝绸文化产品以及兼营国内外市场的经营策略,这给企业带来了增长的动力。2010年,大部分企业均遭受到外贸的重创。而万事利集团不仅未遭受影响,反而业绩呈现增长趋势。
将文化创意融入传统行业,无疑给国内茧丝绸行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副主任李朝胜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导发展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应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带来的机遇,结合丝绸浓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丝绸文化产业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或许是中国丝绸产业实现复兴的新路径。
“去年,我们高附加值的丝绸产品销售增长了125%,利润率高达150%。”万事利集团董事局执行董事屠红燕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说,“国际消费市场的高端购买力并没有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