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是丝织物的一个大类,也是丝绸中最美丽华贵和精巧复杂的品种,古代有“织彩为文”、“其价如金”之说。但从现代织物组织学来解释锦的定义,应该是“采用二组或二组以上的彩色经线或纬线,用重组织形成质地较厚实的,外观丰富多彩的提花丝织物,称为锦”。
经锦是指应用二组或二组以上的经线,以重经组织分别起花所形成的多彩的丝织物。 经锦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的周代。在《诗经·小雅·巷伯》中载有:“萎兮斐兮,成是贝锦。”据《毛传》注:“贝锦,锦文也。”在《诗经》里,尚能多处见到“贝锦”、“束锦”、“衣锦”和“锦袅”等名称。《穆天子传》中也载有:“盛姬之丧,天子使璧人赠用文锦。”
1970年在辽宁省朝阳市魏营子西周早期墓葬中,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分析鉴定,证实这是一块经锦,出上了我国迄今最早的经二重组织的丝织品实物。经可见西周初已生产经锦,并用作高贵礼品。锦的风格和种类很多,有经锦、纬锦、双层锦、多层锦、织金锦和现代织锦等。其中,经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锦。
周代的经锦采用两种经线重叠和交替显花,为经二重组织的平纹型经锦。经线浮长最长为3根,色彩只有二色,经纬密较稀疏。
到了战国,已发展有三组经线交替显花的经锦,有时将其中的一组或两种经线变化为彩条排列,在织物上形成丰富多彩的效果。如战国的塔形纹锦即为二重经的彩条经锦。
汉代的经锦均为经线浮长为3根的平纹型经锦,除较多的三重经锦外,已发展有多重经线重叠和交替显花的经锦。从多综多摄起花到花楼机的束综提花,技术较完备。尤其是新疆尼雅出土的东汉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即为五重经显花的、经线浮长最长仍为3根的平纹型经锦。织物紧度很高,织造难度很大,且花纹题材广泛,除有变形动物和花卉外,还应用吉祥文字,色彩丰富,形象生动,质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工艺水平。
唐代的经锦表面较先秦两汉时更为丰满肥亮,因为其织物组织已有所改变,经线浮长从原来的3根增加到5根,组织交织也从平纹型经锦过渡到斜纹型经锦。唐代已出现了纬锦。纬锦的色彩和丝线变换更便于生产操作,而经锦则受到较大的限制,故纬锦很快兴起。中唐以后,经锦绝大部分被纬锦所替代,从此逐渐失传,至今已达1000余年。今天要再现真实的经锦生产工艺颇有困难,因为历史的点滴记载和描述虽可参考,但毕竟有部分是后人之推理,而不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少数则只是当时工匠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