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千年的轮回中,依旧鲜活,让人怦然心动。在古代,女子的一生总与桑蚕丝织相伴。于她们而言,桑蚕是着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而丝织绸缎则是女子们最美好的情思的寄托物。
岁月拂不去的技艺,绫、罗、绸、缎、锦、绡、绢、纱,一缕蚕丝编织起整个“衣冠中华”,再华丽柔美的丝绸故事都源于一颗蚕茧。
从蚕到蚕茧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
五岁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可以抽到长达1.5公里长,约800至1000米!并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来交尾,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缫丝
“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早在唐宋时期,缫丝技艺便已在民间广为使用。
丝由蚕茧中抽出,成为织绸的原料。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
缫丝主要可以概括为烘干蚕茧,煮茧,晾晒。
烘干蚕茧:通过90—100℃的高温干燥蚕茧。
煮茧:利用水和热的作用,把茧丝外围的丝胶适当膨润和溶解的工艺过程。煮茧使茧丝相互间的胶着力减弱,有利于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重要工序。
晾晒:将抽出的丝晾干,便成了纺织的原材料——丝。
织造
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便可在纺织机上进行编织。
外行人总是爱小看丝织技艺,更有人笑称丝织不过按照经纬线,将蚕丝线成型罢了。殊不知,这看似简单的丝织过程,却被织女们演绎地千变万化,简单的白丝线在织女的素手下,走出一种种独特的针法。
绫罗绸缎,便是依着不同的织造工艺制造出来,虽然同源,却各有秋千。
绫,质地细薄,光泽甚好,汉代散花绫可与刺绣比美。
罗,质地刚柔滑爽,夏日上身立感凉爽透气。
绸,经纬交错紧密,质地密实,耐用性极好。
缎,表面光滑明亮,精致细腻,正反面有明显差别。
唐宋时期,民间织造已十分纯熟,江南一带更是家家户户植桑养蚕织造。如同《东城杂记》中描写的一样,“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印染
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便进入染色阶段。
通过印染可以让纺织品颜色和样式更加多元化。广泛应用的染布方法有:扎染,茶染,蜡染。
扎染工艺流程:染前处理-->捆扎布料-->浸水-->染色-->冲洗晾干-->熨平完成
茶染工艺流程:染前处理-->捆扎布料-->制作染料液-->染色-->制作媒染液-->媒染—>冲洗晾干
蜡染工艺流程:染前处理-->点蜡-->染色-->退蜡-->清洗
绫罗绸缎的五颜六色、异彩纷呈,离不开女子们在染色和印花上的奇思妙想,而古代的多数染料都取于植物,青取蓝草,红自茜草,黄源栀子,紫由紫草。
古往今来,人们为那些极具东方神韵的服饰着迷,那些服饰透露出的雍容高贵的绸缎质感,呈现着含蓄优雅的服饰色调,有着神秘迷人的印花图案。归根究底,都得益于手艺人的创造。